【健康教育】在家自測血壓,你做對了嗎?
一場秋雨一場寒,隨著天氣逐漸轉涼,到醫(yī)院就診的高血壓患者也多了起來。醫(yī)生總是反復強調,患者一定要堅持自測血壓,一方面便于患者及時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態(tài),另一方面也便于醫(yī)生評估降壓效果,進一步科學指導患者合理用藥。依據準確測量的血壓水平,調整藥物的用量,才有可能把血管管理到最佳水平。
在家可以達到最舒適、最放松的狀態(tài),因此在家里測得的血壓,準確度往往要高于在醫(yī)院診室測量的血壓。
那么,問題來了,家庭自測血壓時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設備,選擇什么時間測量,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?
電子血壓計優(yōu)于水銀血壓計
家庭自測血壓時,應該選擇質量合格的上臂式醫(yī)用電子血壓計,定期校準。水銀血壓計操作繁瑣,攜帶不便,加上水銀本身又是對環(huán)境有污染的重金屬,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逐步淘汰并禁止使用。目前電子血壓計已很普及,只要按照要求正確測量,同樣能夠保證測量的準確性。而且,電子血壓計攜帶方便,操作起來也較水銀血壓計更便捷、更容易。
測量姿勢和時間很重要
測量血壓時應取出可能的干擾因素,測量前30分鐘內禁止吸煙、飲酒、喝咖啡或茶等,排空尿液,安靜休息至少5分鐘。測量血壓時宜采取坐位,雙腳平放于地面,放松且身體保持不動,不要說話。上臂中點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,袖帶下緣應在肘窩上2.5厘米(約兩橫指)處,松緊合適,以袖口可插入1-2指為宜。需要注意的是,手臂過粗或是過細的人,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袖帶,如選用標準袖帶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測量誤差。
一般可在清晨及晚睡前2個時間點監(jiān)測血壓,每次測2-3遍,取平均值。對于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患者,應在早晨服藥前、空腹、排尿后的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,此時的血壓水平有助于幫助醫(yī)生合理調整用藥。部分患者習慣于服藥后2-3小時測量血壓,這個時間段的血壓值僅僅反映降壓藥的短時效應,不能判斷該藥是否能夠24小時控制血壓。
每次測量都要做好記錄
血壓控制平穩(wěn)且達標者,可每周自測1-2天血壓,早晚各一次,以便對自己的血壓心中有數(shù)。建議每次測完血壓后,將測量結果完整地記錄在筆記本上,以備隨時調閱。記錄內容應包括姓名、測量日期與時間、收縮壓、舒張壓及脈搏,如果血壓計提供平均壓或脈搏壓,也應一并記錄下來。
血壓測量的次數(shù)也不宜過多,以免造成焦慮,促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強,反而引起血壓波動。還要注意血壓測量時機,有些人半夜起床排尿時也會測血壓,想查看自己的夜間血壓如何,其實這樣測量并不準確。實在有需要的話,可以借助動態(tài)血壓測量儀來監(jiān)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