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廉之聲】清廉如水 源遠流長
青年向上,時代向前。為厚植廉潔文化沃土,多措并舉弘揚清風正氣,院紀檢監(jiān)察室、院團委聯(lián)合開展“青廉之聲”活動,旨在借青年之力,傳清廉之聲,讓廉潔文化在廣大醫(yī)務人員中入腦入心,不斷夯實醫(yī)務人員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,為全力打造“黨風清正、院風清朗、醫(yī)風清新、人民滿意”的清廉醫(yī)院,實現(xiàn)醫(yī)院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貢獻青年力量。
周萍萍 內(nèi)鏡中心醫(yī)師
中共黨員
廉潔宣言:蓮,因潔而尊;醫(yī),因廉而正
第二十六期
人生如水,一滴墨足以改變本色;廉潔如水,容不得半點污染。
為官者,一旦伸出貪婪之手,如沾上罌粟的“癮君子”,后果難以想象,必悔恨終身;從政者,一朝懷有貪欲之心,似打開閘門的洪水,一發(fā)不可收拾,最終自取滅亡。
“以前,單位每年都開展廉政警示教育,當時沒有當回事,現(xiàn)在進了監(jiān)獄,才后悔莫及。”一位職務犯罪服刑人員現(xiàn)身說法,只有真正失去寶貴的自由,才切身體會到廉潔從業(yè)的重要性。
以古為鏡,方能行穩(wěn)致遠。
如隋朝趙軌,便是一位清廉如水的官員。趙軌有深夜讀書的習慣,喜歡點燃沉香熏屋,幫助清醒頭腦。
有一天,他的老朋友送來一斤沉香。當時,趙軌不忍拒絕,但又不能據(jù)為己有,于是借題發(fā)揮:“鄰居有一棵桑樹,部分枝丫伸到我家院子里來了,每到成熟時節(jié),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得滿地都是,我便趕緊叫家人把桑椹撿起來送還鄰居,并借機教育兒子:我絕不是借此謀求虛名,只想不是勞作所得的東西絕不能要。”老朋友聽后深感敬佩,便把沉香帶了回去。
后來,隋文帝征召趙軌入朝做官,在他上路進京之時,父老鄉(xiāng)親聚集路口,擦著眼淚說:“別駕在此任官,從不受賄納物,猶如水火不相交,因此不敢用壺酒相送。您清廉如水,特此斟上一杯水為您餞行。”趙軌含淚一飲而盡,同百姓依依話別。
據(jù)《竹坡詩話》記載:北宋時期有位州官,為人極其廉潔。
一天晚上,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。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的重要指示,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。誰知讀了一半,他卻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,把自家的蠟燭點上,繼續(xù)往下看。
公差很納悶,難道官家的蠟燭不及他家的亮嗎?后來才知道,那封信有一小半是關(guān)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,他認為這是私事,不能點官家的蠟燭。
在有人看來,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,實在有點“小題大做”。但正是小事,最能反映一個人真正的品格,足以讓當今存在的公車私用、私餐公報、公費私游等揩公家“油”的領(lǐng)導干部們汗顏。
清代張伯行,被康熙譽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在他為官期間,一切屬于私人的花銷包括衣服穿戴、蔬菜米麥,甚至是磨面的牛、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?guī)淼摹?/span>
正因為他為官清廉,心系百姓,從不以私廢公,才深受百姓愛戴。江蘇百姓建春風亭為他立祠,福建百姓在鰲峰書院旁為他建祠塑像,山東百姓在五岔口給他立生祠。
及他去世,雍正賜“清恪”兩個字給他做謚號,說他為官清廉,恪勤職守,而他的名字也得以千古流芳。
“壞崖破巖之水,源自涓涓;干云蔽日之木,起于蔥青。”
只有像趙軌、州官、張伯行等這樣心明如水、一塵不染的人,才能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,才不會被人情世事所累,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官場安守本心、勤儉自勉,才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。
“智者不為非其事,廉者不求非其有。”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,一定要廉鏡時時照、警鐘常常敲,時刻慎獨、慎初、慎微,竭力保持清廉如水、纖塵不染,方能純凈悠長、宛若珠玉。